人從中年邁向老年的過程中,鈣量代謝也處于負平衡,腎氣減弱,工作強度降低,加之運動量的減少,肌肉變得松弛,患上骨質疏松的概率大大增加。骨質疏松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是一種系統(tǒng)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險性大為增加,即使是輕微的創(chuàng)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也容易發(fā)生骨折。下面就是確診骨質疏松需要做的幾項檢查項目。
一、生化檢查
骨組織的代謝是一個舊骨不斷被吸收,新骨不斷形成,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過程,此稱為骨的再建。骨再建的速率稱為骨更新率或轉換率。測定血、尿的礦物質及某些生化指標有助于判斷骨代謝狀態(tài)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對骨質疏松癥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骨代謝的生化指標檢查具有快速、靈敏及在短期內觀察骨代謝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而BMD檢查一般需半年以上才能在動態(tài)變化,因此,生化檢查對觀察藥物治療在短期內對骨代謝的影響是必不可少的指標,并可指導及時修正治療方案。
1.骨形成指標。原發(fā)性I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多數表現為骨形成和骨吸收過程增高,稱高轉移型。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Ⅱ型)多數表現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正常或降低,稱低轉換型。
1)堿性堿酸酶(AKP):單純測AKP意義不大,不敏感。測同功酶骨AKP較敏感,是反映骨代謝指標,破骨或成骨占優(yōu)勢均升高。骨更新率增加的代謝性骨病如畸形骨炎、先天性佝僂病、甲狀旁腺機能亢進、骨轉移癌及氟骨癥等顯著升高。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骨AKP升高,血清部AKP升高,老年骨質疏松癥形成養(yǎng)活緩慢,AKP變化不顯著。
2)骨鈣素(BGP)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膠原蛋白:由成骨細胞分泌,受1,25(OH)2D3調節(jié)。通過BGP的測定可以了解成骨細胞的動態(tài),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標。骨更新率上升的疾病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畸形性骨炎等,血清BGP上升。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可有輕度升高。絕經后骨質疏松PGP升高明顯,雌激素治療2-8周后BGP下降。
3)血清I型前膠后羧基端前肽:簡稱PICP,是成骨細胞合成膠原時的中間產物,是反映成骨細胞活動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PICP與骨形成呈正相關?;涡怨茄?、骨腫瘤、兒童發(fā)育期、妊娠后期PICP升高,老年性骨質疏松癥PICP變化不顯著。
2.骨吸收指標
1)尿羥脯氨酸,簡稱HOP,是反映骨更新的指標;受飲食影響較大,收集24h尿之前,應進素食2-3d.HOP顯著升高的有甲亢、甲旁亢、畸形性骨炎、骨轉移癌等。甲狀腺機能低下、侏儒癥HOP顯著降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HOP變化不顯著,絕經后骨質疏松癥HOP升高。
2)尿羥賴氨酸糖甙;簡稱HOLG,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標,較HOP更靈敏,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可能升高。
3)血漿抗酒石酸鹽酸性磷酸酶;簡稱TRAP,主要由破骨細胞釋放,是反映破骨細胞活性和骨吸收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TRAP增高見于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畸形性骨炎、骨轉移癌、慢性腎功能不全及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老年性骨質疏松癥TRAP增高不顯著。
4)尿中膠原吡啶交聯(PYr)或I型膠原交聯N末端肽(NTX):是反映骨吸收和骨轉移的指標,較HOP更為特異和靈敏,方法簡便、快速。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畸形性骨炎、骨轉移癌及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顯著升高。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增高不顯著。
3.血、尿骨礦成分的檢測
1)血清總鈣:正常值2.1-2.75mmol/L(8.5-11mg/dl)。甲旁亢、維生素D過量血鈣增高,佝僂病、軟骨病及甲狀旁腺機能低下者,血鈣下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血鈣一般在正常范圍。
2)血清無機磷:鈣、磷代謝在骨礦代謝中占重要位置,兩者要保護合適比例,P2:Ca3=0.66較為適宜。只投鈣,不投磷,鈣吸收不良;投磷過多亦影響鈣的吸收。生長激素分泌增加的疾病如巨人癥、肢端肥大癥血磷上升,甲狀旁腺機能低下,維生素d中毒、腎功不全、多發(fā)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血磷增高。甲旁亢、佝僂病及軟骨病血磷降低。絕經后婦婦骨質疏松癥血磷上升,可能與雌激素下降,生長激素上升有關。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血磷一般正常。
3)血清鎂:鎂是體內重要礦物質,人體鎂存在于骨組織,低鎂可影響維生素D活性。腸道對鎂的吸收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慢性腎臟疾病、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絕經后及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血清鎂均下降。
4)尿鈣、磷、鎂的測定是研究骨代謝的重要參數:通常測定包括24h尿鈣、磷、鎂,空腹24h尿鈣、磷、鎂及每克肌酐排出的尿鈣、磷比值。該項檢查受體飲食、季節(jié)、日照、藥物、疾病等影響因素較多,需嚴格限定條件再進行測定。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尿鈣、磷在正常范圍,尿鎂略低于正常范圍。
二、X線檢查
基層醫(yī)院受檢測儀器條件的限制,X線仍不失為一種較易普及的檢查骨質疏松癥的方法。但該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夠靈敏,一般在骨量丟失,X線才能有陽性所見。表現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或消失、骨小梁的間隙增寬、骨結構模糊、椎體雙凹變形或前緣塌陷呈楔型變等。
三、骨礦密度測量
1.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利用骨組織對放射線的吸收與骨礦含量成正比的原理,以放射性同位素為光源,測定人體四肢骨的骨礦含量。一般常用部位為橈骨和尺骨中遠1/3交界處,可測定骨礦含量(BMC,g/m),骨橫徑(BW,cm)骨密度(BMD,g/cm2)及骨礦分布曲線。該法不能測定髖骨及中軸骨的骨寬度。該法在我國應用較多,已積累了很多老年骨密度生理參考值及骨質疏松患病率的調查資料。該法設備簡單,價格低廉,適于流行病學調查,但其精確性和重復性尚欠理想。
2.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通過X射線束濾過式脈沖開頭技術可獲兩種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光子峰。射線穿透身體之后,掃描系統(tǒng)將接受的信號傳送到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計算骨礦物質含量(BMC)、面積(AREA)、BMD.該儀器可測定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精確度可達到0.62%-1.3%.對人體危害較小。如檢測一個部位DEXA對人體放射劑量相當于一張胸像的1/30,QCT的1%.此法較準確,重量性好,在我國各大城市已逐漸開展,在有條件的單位值得推廣應用。
3.定量CT(QCT)??梢赃x擇性地評價皮質骨和松質骨骨量,但準確度及重復性稍差,受試者接受X線量較大,不易普及應用。
4.超聲波(USA)??蓽y定骨密度和骨強度。與DXA法相關性良好,該法操作簡便、安全無害,價格便宜,值得推廣。
溫馨提示:退行性骨質疏松癥約有患者無明顯骨痛、肌痛或腰背痛等癥狀,生化指標變化又多不顯著,因此,骨密度檢測就成為研究診斷的重要客觀依據。
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營養(yǎng)補充和手術治療緩解。骨質疏松通常由鈣質流失、激素水平變化、缺乏運動、營養(yǎng)不良和遺傳因素引起。 1、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片400mg/次,每日2次、雙膦酸鹽類藥物如阿侖膦酸鈉片70mg/次,每周1次和降鈣素類藥物如鮭魚降鈣素鼻噴劑200IU/次,每日1次可有效緩解疼痛并抑制骨量流失。 2、物理治療:熱敷、冷敷和超聲波治療可緩解局部疼痛。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冷敷可減輕炎癥反應,超聲波治療則有助于加速組織修復。 3、生活方式調整:保持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游泳和瑜伽,可增強骨骼強度。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減少關節(jié)負擔,有助于緩解疼痛。 4、營養(yǎng)補充:增加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如牛奶、豆制品和深海魚類。鈣片500mg/次,每日2次和維生素D3補充劑1000IU/次,每日1次可幫助維持骨密度。 5、手術治療:對于嚴重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可采用椎體成形術或骨水泥填充術。椎體成形術通過注入骨水泥穩(wěn)定骨折椎體,骨水泥填充術則用于修復骨折部位。 飲食上多攝入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腐和綠葉蔬菜,運動方面可選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和游泳,護理上注意避免摔倒和劇烈活動,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骨質疏松的發(fā)病原因可能由年齡增長、激素水平變化、營養(yǎng)不良、缺乏運動、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逐漸下降,骨組織的再生能力減弱,導致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老年人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及時補充鈣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松。 2、激素水平變化: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骨量流失加速,容易引發(fā)骨質疏松。男性睪酮水平下降也會影響骨密度。激素替代療法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以緩解癥狀。 3、營養(yǎng)不良:長期缺乏鈣、維生素D、蛋白質等營養(yǎng)素會影響骨骼健康,導致骨質疏松。飲食中應增加牛奶、豆制品、魚類等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必要時可補充鈣劑。 4、缺乏運動: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骨密度下降,骨骼強度減弱。適量的負重運動如散步、慢跑、跳繩等可以刺激骨組織再生,增強骨骼健康。 5、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會影響骨代謝,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刂圃l(fā)病情,定期監(jiān)測骨密度,必要時進行藥物治療。 飲食中應多攝入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魚類等;適量進行負重運動,如散步、慢跑、跳繩等;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及時發(fā)現并干預骨質疏松。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可能由年齡增長、激素水平變化、營養(yǎng)缺乏、遺傳因素、藥物使用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鈣質、藥物治療、運動鍛煉、預防跌倒等方式改善。 1、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骨量逐漸流失,骨密度下降,導致骨質疏松。絕經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速度加快。日??赏ㄟ^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的攝入,如牛奶、豆制品、深海魚等,減緩骨量流失。適當進行負重運動,如步行、慢跑,有助于增強骨骼強度。 2、激素水平變化:雌激素、甲狀旁腺激素等激素水平異常會影響骨代謝。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減少,骨吸收增加,骨形成減少。男性睪酮水平下降也會影響骨密度。激素替代療法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但需評估風險與收益。日??赏ㄟ^補充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輔助調節(jié)激素水平。 3、營養(yǎng)缺乏:鈣、維生素D、蛋白質等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會影響骨骼健康。長期缺乏鈣質會導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風險。日常飲食應注重均衡,多食用富含鈣質的食物,如乳制品、綠葉蔬菜、堅果等。同時,適量曬太陽有助于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鈣吸收。 4、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骨質疏松病史的人群患病風險較高。某些基因突變會影響骨代謝,導致骨密度降低。對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應盡早進行骨密度檢測,并采取預防措施。日??赏ㄟ^規(guī)律運動、合理飲食等方式延緩骨質疏松的發(fā)生。 5、藥物使用: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等會影響骨代謝,導致骨質疏松。糖皮質激素會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抗癲癇藥物可能干擾維生素D的代謝,影響鈣吸收。在醫(yī)生指導下,可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減少藥物對骨骼的負面影響。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的預防和治療需要多維度干預。飲食上,保證充足的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的食物。運動方面,選擇適合的負重運動,如太極拳、瑜伽等,增強骨骼強度。日常護理中,注意預防跌倒,避免劇烈運動或不當姿勢,減少骨折風險。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
老年骨質疏松癥飲食可通過鈣質補充、維生素D攝入、蛋白質均衡、減少高鹽食物、避免過量飲酒等方式改善。老年骨質疏松癥通常由鈣質流失、維生素D缺乏、蛋白質攝入不足、高鹽飲食、長期飲酒等原因引起。 1、鈣質補充:鈣是骨骼健康的基礎,老年人每日鈣攝入量應達到1000-1200毫克。牛奶、奶酪、豆腐、芝麻等食物富含鈣質,可適量食用。必要時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鈣片,如碳酸鈣片500毫克/片,每日1-2次。 2、維生素D攝入: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老年人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應達到800-1000國際單位。魚類、蛋黃、蘑菇等食物富含維生素D,適量陽光照射也能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必要時可補充維生素D滴劑400-800國際單位/日。 3、蛋白質均衡:蛋白質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達到1.0-1.2克/公斤體重。瘦肉、魚類、豆類、雞蛋等食物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可適量攝入。避免過量攝入紅肉,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4、減少高鹽食物:高鹽飲食會增加鈣的流失,老年人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類、高鹽調味品等,烹飪時可用香草、檸檬汁等替代部分鹽分。 5、避免過量飲酒:長期過量飲酒會抑制骨形成,增加骨折風險。老年人應限制酒精攝入,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紅酒適量飲用可能有益心血管健康,但需注意控制總量。 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注重多樣化,結合適量運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每日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和力量訓練如啞鈴操,有助于增強骨骼健康。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預防骨折的發(fā)生。
骨質疏松患者可通過牛奶、豆制品、綠葉蔬菜、堅果和魚類等食物補充鈣質。這些食物富含鈣、維生素D及其他對骨骼健康有益的營養(yǎng)素,有助于改善骨密度。 1、牛奶:牛奶是鈣的最佳來源之一,每100毫升牛奶約含120毫克鈣。建議每天飲用300-500毫升牛奶,搭配適量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對于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無乳糖牛奶或酸奶。 2、豆制品:豆腐、豆?jié){等豆制品富含鈣和植物雌激素,有助于維持骨密度。每100克豆腐含鈣約150毫克,建議每周食用3-4次,每次100-150克。選擇傳統(tǒng)鹵水豆腐或南豆腐,鈣含量更高。 3、綠葉蔬菜:菠菜、芥菜、油菜等綠葉蔬菜含鈣量較高,每100克約含100-200毫克鈣。建議每天食用200-300克,烹飪時注意焯水去除草酸,提高鈣的吸收率。 4、堅果:杏仁、核桃等堅果富含鈣、鎂等礦物質,有助于骨骼健康。每100克杏仁含鈣約260毫克,建議每天食用20-30克。注意控制攝入量,避免熱量超標。 5、魚類:沙丁魚、三文魚等魚類富含鈣和維生素D,特別是帶骨小魚。每100克沙丁魚含鈣約380毫克,建議每周食用2-3次,每次100-150克。選擇清蒸或燉煮的烹飪方式,保留營養(yǎng)成分。 骨質疏松患者日常應注意均衡飲食,保證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促進鈣吸收和骨骼健康。同時避免過量飲酒和吸煙,減少咖啡因攝入,這些習慣會影響鈣的吸收和骨骼代謝。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根據醫(yī)生建議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和改善骨質疏松。
更年期骨質疏松可通過鈣劑補充、維生素D攝入、飲食調節(jié)、運動干預和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快,易導致骨質疏松。 1、鈣劑補充:鈣片是補充鈣質的重要途徑。碳酸鈣含鈣量高,適合餐后服用;檸檬酸鈣吸收率高,適合胃酸分泌不足者;乳酸鈣口感較好,適合兒童或對口感敏感者。每日鈣攝入量建議為1000-1200mg,需根據飲食情況調整補充劑量。 2、維生素D攝入: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魚肝油、蛋黃、深海魚等食物富含維生素D,同時適當曬太陽可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必要時可補充維生素D3膠囊,每日劑量為400-800IU。 3、飲食調節(jié):增加富含鈣質的食物攝入。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鈣含量高;豆制品如豆腐、豆?jié){也是良好的鈣源;綠葉蔬菜如菠菜、芥藍含鈣豐富,但需注意草酸含量可能影響鈣吸收。 4、運動干預:規(guī)律運動有助于增強骨密度。負重運動如步行、慢跑、跳舞等可刺激骨骼生長;抗阻訓練如啞鈴操、彈力帶練習可增強肌肉力量,保護骨骼。每周建議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5、藥物治療:對于嚴重骨質疏松,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雙膦酸鹽類藥物如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可抑制骨吸收;雌激素替代療法可改善更年期癥狀,但需評估風險;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如特立帕肽可促進骨形成。 更年期女性應保持均衡飲食,適量攝入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海魚等。規(guī)律進行負重運動和抗阻訓練,如步行、慢跑、啞鈴操等,有助于增強骨密度。注意避免吸煙、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規(guī)范治療。
絕經后骨質疏松可通過鈣劑補充、維生素D補充、抗骨吸收藥物、雌激素替代療法、運動干預等方式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通常由雌激素水平下降、鈣吸收減少、骨代謝失衡、年齡增長、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鈣劑補充: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絕經后女性鈣流失加快,需通過飲食或藥物補充鈣質。建議每日攝入1000-1200mg鈣,可通過牛奶、豆制品、鈣片如碳酸鈣片,每日500mg等方式補充。鈣劑補充有助于維持骨密度,延緩骨質疏松進展。 2、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絕經后女性維生素D合成能力下降,建議每日補充800-1000IU維生素D,可通過魚肝油、維生素D3膠囊如骨化三醇軟膠囊,每日0.25μg等方式補充。適量日曬也有助于維生素D合成。 3、抗骨吸收藥物:雙膦酸鹽類藥物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吸收。常用藥物包括阿侖膦酸鈉片每周70mg、利塞膦酸鈉片每周35mg。這類藥物需空腹服用,服藥后保持直立30分鐘,以避免食管刺激。 4、雌激素替代療法: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雌激素替代療法可有效預防骨量丟失,常用藥物包括結合雌激素片每日0.3-0.625mg、雌二醇貼片每周更換一次。治療前需評估乳腺癌、血栓等風險,嚴格遵醫(yī)囑使用。 5、運動干預:負重運動可刺激骨形成,增強骨骼強度。建議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太極拳等,每次30-60分鐘。運動時需注意安全,避免劇烈運動或跌倒風險。適量運動有助于改善骨代謝,提高生活質量。 絕經后骨質疏松的日常護理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預防跌倒等方面。建議多食用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魚類、堅果等;避免高鹽、高脂飲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攝入。適量進行戶外活動,增強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風險。居家環(huán)境中應安裝防滑墊、扶手等設施,減少跌倒可能性。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監(jiān)測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老人骨質疏松可通過鈣劑、維生素D、蛋白質、鎂、維生素K等方式補充。骨質疏松通常由鈣流失、維生素D缺乏、蛋白質攝入不足、鎂缺乏、維生素K不足等原因引起。 1、鈣劑: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老年人因鈣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出現鈣流失。每日補充1000-1200毫克鈣劑,如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有助于增強骨密度,預防骨折。 2、維生素D: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減弱。每日補充800-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如維生素D3滴劑或膠囊,可提高鈣的吸收效率,減少骨質疏松風險。 3、蛋白質:蛋白質是骨骼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影響骨基質合成。每日攝入1.0-1.2克/公斤體重的優(yōu)質蛋白質,如雞蛋、魚類、豆類,有助于維持骨骼健康。 4、鎂:鎂參與骨骼代謝,老年人鎂攝入不足會影響骨密度。每日補充310-420毫克鎂,如鎂片或富含鎂的食物如堅果、全谷物,可促進骨骼礦化,增強骨骼強度。 5、維生素K:維生素K有助于骨鈣素的活化,老年人維生素K缺乏會影響骨骼代謝。每日補充90-120微克維生素K,如維生素K2補充劑或綠葉蔬菜,可促進骨骼健康,減少骨折風險。 老年人骨質疏松的飲食護理應注重均衡營養(yǎng),多攝入富含鈣、維生素D、蛋白質、鎂、維生素K的食物,如牛奶、魚類、堅果、綠葉蔬菜等。同時,適量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于促進鈣吸收和骨骼健康。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調整補充方案,可有效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
老年骨質疏松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骨脆性增加、骨折風險升高。其特點包括骨密度顯著下降、骨小梁變薄、骨皮質變薄、骨強度降低、骨折易發(fā)性增加。 1、骨密度下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顯著低于正常水平,這與年齡增長、激素水平變化、鈣吸收減少等因素有關。日??赏ㄟ^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增加戶外活動等方式減緩骨密度下降。 2、骨小梁變?。汗切×菏枪趋纼炔康闹谓Y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小梁變薄,導致骨骼承重能力下降。飲食中多攝入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配合適度的抗阻訓練,有助于維持骨小梁健康。 3、骨皮質變?。汗瞧べ|是骨骼外層的堅硬部分,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皮質變薄,骨骼更容易發(fā)生骨折。避免劇烈運動和跌倒,日??赏ㄟ^太極、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骨骼穩(wěn)定性。 4、骨強度降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強度顯著降低,骨骼變得脆弱。補充蛋白質和礦物質,如魚、肉、堅果等,配合適度的有氧運動,有助于提升骨強度。 5、骨折易發(fā)性增加: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骨折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髖部、脊柱和腕部骨折。日常應注意防滑防摔,家中安裝扶手、保持地面干燥,減少骨折發(fā)生的可能性。 老年骨質疏松的預防和治療需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入手。飲食上應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攝入,如牛奶、奶酪、魚類等;運動上可選擇適度的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如散步、游泳、啞鈴訓練等;生活習慣上應避免吸煙、飲酒,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發(fā)現并干預骨質疏松問題。
老人骨質疏松可掛骨科或內分泌科,具體科室選擇可根據癥狀和檢查需求決定。骨質疏松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骨密度降低、骨骼脆弱,易發(fā)生骨折。骨科醫(yī)生擅長骨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包括骨質疏松的影像學檢查和骨折處理;內分泌科醫(yī)生則關注激素水平對骨骼健康的影響,尤其是與鈣磷代謝相關的疾病。如果患者已出現骨折或骨骼疼痛,建議優(yōu)先選擇骨科;若需排查內分泌相關病因,如甲狀旁腺功能異?;蚓S生素D缺乏,可考慮內分泌科。部分醫(yī)院還設有骨質疏松專科,提供更全面的診療服務。 1、骨科:骨科是診斷和治療骨骼疾病的主要科室,骨質疏松患者常伴有骨折風險,骨科醫(yī)生可通過X光、骨密度檢查等手段評估骨骼健康狀況,并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或手術干預。若患者已發(fā)生骨折,骨科醫(yī)生還可進行復位、固定等處理。 2、內分泌科:骨質疏松與內分泌系統(tǒng)密切相關,內分泌科醫(yī)生可排查甲狀旁腺功能異常、維生素D缺乏等病因,并通過激素調節(jié)改善骨代謝?;颊呖蛇M行血液檢查,評估鈣、磷、維生素D等指標,醫(yī)生會根據結果開具相應的藥物或補充劑。 3、骨質疏松??疲翰糠执笮歪t(yī)院設有骨質疏松???,提供從診斷到治療的一站式服務。??漆t(yī)生結合骨科和內分泌科的專業(yè)知識,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營養(yǎng)指導和運動建議,幫助患者延緩病情進展。 4、影像學檢查:骨質疏松的診斷離不開影像學檢查,如雙能X線吸收法DXA測量骨密度,X光檢查評估骨骼結構。這些檢查通常由影像科醫(yī)生完成,患者可根據醫(yī)生建議選擇相應的檢查項目。 5、營養(yǎng)與運動:骨質疏松的治療不僅依賴藥物,還需結合營養(yǎng)和運動干預?;颊邞黾逾}和維生素D的攝入,如牛奶、豆制品、魚類等;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有助于增強骨骼強度。 老人骨質疏松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協(xié)作,除了藥物治療和影像學檢查,日常生活中的營養(yǎng)補充和運動鍛煉同樣重要。建議患者多食用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魚類,并避免高鹽、高糖飲食。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有助于增強骨骼強度。同時,定期復查骨密度,監(jiān)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