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教育孩子時要注意的問題
現(xiàn)在年輕人大多工作繁忙,于是,孩子生下來后大多是由老人在帶的。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年輕的父母因為要到城市里去打工,只能將孩子放在家里,平時都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這樣就會造成嚴重的教育問題,要么就是爺爺奶奶過分溺愛,要么就是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教育不了孩子。

隔代教育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隔代教育會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孩子
老年人特別疼愛孩子,對隔輩的孫子孫女容易遷就,溺愛,特別當孫子孫女是獨生子女時就更加顧忌,怕出差錯對不起兒女,怕兒女責怪,于是老人來來依著孩子,保護孩子把孩子在核心位置成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犯錯也不及時糾正,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全家人服務于他,一但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生氣,大發(fā)脾氣,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的極為自私、膽小嬌氣等不良個性,使得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都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
2、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寶寶個性發(fā)展
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對寶寶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就可能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給他提出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給他一些捆綁,導致他缺乏開創(chuàng)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容易固守塵封,采取過于傳統(tǒng)的方式來教育寶寶,那么,他們落后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寶寶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寶寶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的意識。
3、觀念不同隔代教育問題多
父母缺位的“隔代教育”,很容易引發(fā)家庭矛盾。調(diào)查表明,近六成的祖父母養(yǎng)育知識靠自身實踐和傳統(tǒng)經(jīng)驗;而年輕父母則更相信網(wǎng)絡、書本、專家。兩派往往各執(zhí)一端,分歧重重。寶寶從小就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養(yǎng)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nèi)接管寶寶,或者從祖輩手里完全將寶寶接管過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于去扭轉(zhuǎn)寶寶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父母和寶寶之間就極容易出現(xiàn)對立情緒。
隔代教育的好處

1、老人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
祖輩在撫養(yǎng)和教育寶寶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他們對寶寶各階段的發(fā)展特點也了解得更準確,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么樣去做,并且不會像沒有經(jīng)驗的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相反,他們顯得更為淡定。祖輩們這種處事的方式會帶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同時也能給父母一種心理上的支持,對解決這些問題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2、老人為年輕父母解決后顧之憂
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gòu)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加入還為年輕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祖輩們的加入,為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為孩子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也為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煉的機會,無形中給予了孩子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教育,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如何解決隔代教育的存在問題
1、隔代教育要學會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chǎn)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盡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guān)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2、老人要學會放手,自享清福
部分老人由于從小就對子女包辦代替,所以當有了孫輩后,他們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養(yǎng)育孩子的重任,以至于越俎代庖。我建議抱有這種心態(tài)的老人,一定要轉(zhuǎn)變觀念,把養(yǎng)育孩子的主角還給子女;一定要學會放手,把養(yǎng)育的權(quán)利和責任交給子女;一定要自享清福,不要把自己的幸福晚年無私奉獻。
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后,就應承擔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而不是往老人手里一扔就不管了。這樣不僅給老人增加負擔,而且,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小孩子只有經(jīng)過嚴格的教育和管理才更容易長大成才。而老人大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 上一篇:該如何教育孩子說臟話的行為
- 下一篇:小孩子生氣時打自己該怎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