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為什么不愿意去上學
孩子厭學可能有很多原因:學習壓力大、學習不規(guī)律、學習缺乏趣味等。針對厭學問題,可以找出孩子厭學的原因,家長可以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使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要尊重孩子,鼓勵孩子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孩子獨立意識。
初中生為什么不愿意去上學
1、不知道他為什么要學習?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一是家長要求孩子要去學習,二是看到大家都要去學習,只能隨大流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差。
2、痛苦體驗: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家長或者老師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不夠,孩子在學習中都是痛苦體驗,現(xiàn)在初中了,自我意識覺醒了,就想反抗。
3、心里抵觸:小學階段的課程相對少,作業(yè)比較簡單,孩子可以比較容易的完成,就有自己玩耍的時間;初中的課程比較多,難度較大,作業(yè)量大,把孩子原來玩耍的時間都擠壓了,孩子心理大大抵觸,厭學情緒就上來了。
4、信心不足:小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吃苦、勤奮努力學習的習慣,到了初中面臨中考,孩子學業(yè)競爭壓力山大,老師家長都無比重視,不努力不行啊,看到自己現(xiàn)在學業(yè)落后,信心不足,產生厭學情緒。
5、伙伴影響:初中階段,孩子的伙伴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可能孩子的某個伙伴負能量太多,厭學情緒會互相感染。
6、其他因素: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家長要好好了解孩子的狀況,家庭教育是根,是內因,要重點分析。
初中生厭學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和表達自我的機會。
孩子的青春期這一階段,家長不要吝惜對孩子的贊美,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滿足孩子追求卓越的渴望,給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家長將看到他們更好的表現(xiàn)。
第二,家長與孩子建立友誼,培養(yǎng)孩子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關系。
孩子之間應該成為朋友,孩子與家庭成員,甚至家庭成員之外的人也應該成為好朋友,家人之間本就應該彼此信任,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應該信任父母和教師。家長沒有真正理解同情和信任孩子,孩子可能視家長為敵人。
第三,樹立孩子自信心。身處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喜歡扮演英勇無畏、果敢自信的形象,但也有些孩子面對困難時望而止步,他們對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成人信心不足,家長鼓勵孩子的行動,對于成長過程的錯誤家長學會理解,不要總是用俯視角度看孩子。
第四,家長幫助孩子制定目標和學習計劃。缺乏目標的學習是被動學習,家長幫助孩子制定相對較為簡單的目標,實現(xiàn)的幾率比較高,以此來激發(fā)自己的動力,而一旦達到了目標,內心的自信也會得到提升,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來貼近更多的大目標,自然也會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激發(fā)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厭學情緒被正能量以及自信心從內心當中抹除,成為一名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好孩子。
初中階段,孩子心理的常見的變化:
追求成熟,模仿大人
步入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功能進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識逐漸向獨立、成熟方向發(fā)展。他們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具體的行為內容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十分渴望學校、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認同他的改變。
但是畢竟年紀尚小,缺乏社會經(jīng)驗,依然稚嫩青澀,會在一些言談舉止上模仿大人,由于判斷能力較弱,如果引導不得當,可能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此時,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往往展現(xiàn)各種矛盾,家長要及時化解。
抵觸父母,信賴朋友
這個階段,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么信賴父母,面對父母的說教會產生抵觸情緒,父母的榜樣作用在削弱。甚至包括在學校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也增加了批評、懷疑的成分。尤其是遭受批評時,逆反心理更強,不愿聽取父母、老師的意見,常處于一種與家長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
增加了對同伴關系的依賴,變得“重義氣”、“夠朋友”,渴求友誼,主動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時,家長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與品行惡劣的人做朋友,幫助孩子提高甄別能力。
自尊心變強,自我意識覺醒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他們不僅體驗到自己、家人、老師等各種關系的存在,而且能進一步體驗到自己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的存在,會對生活產生美好愿望,進入到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的新時期。
內心極度渴望得到尊重和認同,平時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課堂上或者體育活動時積極表現(xiàn)自己,希望得到外界的贊許;平時討厭家長、教師們的指責,反感他們居高臨下的訓斥與批評。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較少地考慮他人感受。
思想變化快,情緒不穩(wěn)定
初中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識經(jīng)驗和獨立工作與生活能力,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周圍事物,但是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往往有些偏執(zhí),尤其對于發(fā)生的誤解和不愉快,由于認知不全,容易產生偏差,繼而引發(fā)孤獨、抑郁、偏執(zhí)等心理障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喪”文化。
例如,一些初中生會因為一次考試沒有考好,便完全被一種無助、抑郁的情緒淹沒,很長時間不能擺脫。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情緒變化,在察覺出孩子心情不對后,及時找孩子溝通,努力疏導他們的消極情緒。
孩子的心理變化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為大家列舉出了比較常見的四種。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是各不相同,家長們要細心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供幫助。
- 上一篇:厭學的孩子是怎么解決的
- 下一篇:高三學生心煩浮躁學不進去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