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證有哪些表現(xiàn)?瘀證應該如何防治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瘀證有哪些表現(xiàn)?應該如何防治?

  瘀證是因為血夜運作受阻,瘀積郁滯,或離經(jīng)之血停積身體,或久病人絡等而致的多種多樣病癥的統(tǒng)稱。臨床醫(yī)學以痛疼固定不動、瘀斑、硬塊、流血、肌膚甲錯等為關鍵特點。中西醫(yī)的心肌梗塞、肺心病、肝脾腫大、類類風濕關節(jié)炎、惡性腫瘤、肝硬變等,當主要表現(xiàn)有淤血癥型時,均可參照本證中醫(yī)辨證論治。

瘀證有哪些表現(xiàn)?瘀證應該如何防治

  瘀證醫(yī)治的確診關鍵點

  臨床表現(xiàn)及臨床癥狀:

  ①痛疼:呈刺疼,固定不動不移,拒按,日久難愈;

  ②瘀斑:皮膚或舌色見瘀斑(點);

  ③癥積腫塊:按之無形,質硬,固定不動不移,或拒按隱隱作痛,外傷性見部分烏青腫疼;

  ④流血:紫暗或成塊,或見大便黑色,或流血淋瀝不斷不停;

  ⑤滿身主要表現(xiàn):頭發(fā)發(fā)黃掉下來,臉色黧黑,肌膚甲錯,上眼瞼下達青發(fā)黯,白睛布有藍紫色有血,牙齒偏暗,胸頸見紅縷赤痕,腹大堅滿或青筋曝露,骨節(jié)形變、腫疼,唇指(趾)紫紺,腿部知識結構圖怒張等。

  ⑥舌脈:舌暗、烏青、瘀斑(點),舌下知識結構圖怒張。脈澀或結。

  病歷及醫(yī)治史:

  ①病歷應主要知道發(fā)病前有沒有息息相關的外傷性、流血、經(jīng)期胎產(chǎn)等病癥的歷史時間,由于這種易造成瘀證的產(chǎn)生;

  ②有時候盡管瘀證的跡象不顯著,但是屢服他藥,歷經(jīng)多種多樣治法而未效的醫(yī)治史,能夠從“久病人絡”的視角多方面考慮到。

瘀證有哪些表現(xiàn)?瘀證應該如何防治

  血夜流變學查驗,看得見濃、粘、凝、聚等出現(xiàn)異常主要表現(xiàn)。瘀證醫(yī)治的辯證剖析 淤血的造成多因外傷性或體會外邪、各種各樣流血、情志內傷、久病正虛等,危害血氣或氣血的一切正常作用,使血行受阻,甚則瘀塞不散,而產(chǎn)生淤血之證。因為淤血是病理學物質,能夠造成一連串臨床表現(xiàn),故臨床醫(yī)學可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病癥。臨證應特別注意辨熱寒及明暗偏盛。熱證血淤關鍵由熱邪、溫毒等病所造成;寒證血淤關鍵因體會濕邪而造成,常見于氣血及身體經(jīng)脈的瘀證。獨立的瘀證及氣滯血瘀而致血淤,通常歸屬于實證的層面;因為氣血虛不好、津虧不運及氣血衰弱所造成的病癥,及其瘀證日久,耗傷氣正,兼見氣、血、陰、陽虧虛者,歸屬于虛證。但嚴格說來,瘀證的虛證歸屬于明暗參雜的病癥,虛指氣、血、陰、陽虧虛,實即指淤血傳導阻滯?;钛偈轻t(yī)治瘀證的基本要素。屬血淤外,兼具別的發(fā)病緣故或臨床表現(xiàn)者,則需相互配合別的治法。如虛證血淤,宜配伍養(yǎng)血、益氣養(yǎng)血、補陰或通陽等治法。

  瘀證醫(yī)治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熱盛血淤

  【證見】 肌膚發(fā)斑,色調紫暗,必有衄血,身熱神昏。舌色紅絳或紫暗,脈細數(shù)。

  【治法】 清熱去火,祛瘀化淤。

  【中藥方劑】

  1.主方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加減藥方:生地黃30克,水牛角、熟石膏各40克,黃連、梔子、黃芩、知母、牡丹皮各13克,赤芍、連翹、玄參各16克,丹參30克,紫草30克,郁金、桃仁、紅花各12克,夏枯草6克。水煎服。

  2.中藥方劑毛冬青注射劑,每一次2ml,每天1~2次,肌肉注射。寒凝血淤

  【證見】 部分或全身痛疼,固定不動不移,或肌膚紫暗不澤,手腳逆冷,痛得溫稍減。舌色紫暗,脈沉澀。

  【治法】 溫經(jīng)通絡散瘀。

  【中藥方劑】

  1.主方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藥方:川芎13克,赤芍16克,桂枝13克,細辛16克,木通、制草烏各12克,桃仁13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藥方劑川芎嗪注射劑,每一次2ml,每天1次,肌肉注射。

  氣虛血瘀

  【證見】 頭面、胸肋或脘腹脹滿刺疼,或身體麻木不仁,骨節(jié)腫脹形變,性情急躁,必有痞塊,心慌氣短、掉發(fā),失聰失語,暈眩,記憶減退。舌色紫暗必有瘀斑,脈沉澀。

  【治法】

  行氣活血化淤。

  【中藥方劑】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藥方:川芎、赤芍、桃仁、郁金各13克,紅花、柴胡、枳殼、羌活各12克,土鱉蟲、郁金各9克,生地黃、牛膝各16克。水煎服。

  2.中藥方劑(1)復方丹參片,每一次4片,每天3次。(2)五靈止疼膠襄每一次1—2粒,每天2次。

  正虛血淤

  【證見】 胸悶氣短心慌氣短,頭暈目眩,胸藏壓痛,食少乏力,腹腔飽漲作痛,必有積塊,或身體半身不遂。舌色紫必有瘀斑,脈細緩而澀。

  【治法】 養(yǎng)血活血化淤。

  【中藥方劑】

瘀證有哪些表現(xiàn)?瘀證應該如何防治

  2.中藥方劑丹田降血脂片,每一次2克,每天3次。

  1.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藥方:黃芪30克,川芎、赤芍各13克,羌活、桃仁、紅花、地龍各12克,牛膝16克。水煎服。若偏陽虛者加熟附子13克,肉桂粉6克,干姜12克。偏重于陰虛者,加生地黃、玉竹各16克。偏重于氣血兩虛者,加丹參16克,雞血藤40克。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