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請管住孩子的嘴
每逢過年,腸胃不適的孩子就多了起來。俗話說:病從口入。對于兒童來說,這種情況最多見。
過年時,孩子生活較平時不太規(guī)律,同時好吃的食物隨處可見,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暴飲暴食起來,讓本該休息的腸胃不能休息。所以,過年時,兒科門診門庭若市。
孩子的消化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善,受涼、病原微生物感染或飲食不當,都會造成孩子消化功能紊亂,導致孩子食欲減退、嘔吐、腹瀉、便秘、惡心。選擇什么方法或藥物才能對付這些消化問題。我談談我的一些經驗,家長們選擇性的參考。
最好的方法是忌口
俗話說:一日吃傷,十日喝湯。孩子一旦吃住,作為家長,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用藥。其實最好的藥物就是“忌口”,讓孩子適當餓一餓沒壞處。孩子餓不著,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吐了,心疼的不得了,再看到孩子不吃的,心就慌了;其實,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孩子能餓著嗎?孩子不想吃的時候,是孩子的身體發(fā)來了信號,他們的腸胃需要休息了,這個時候,別逼著孩子吃飯。
最好的藥物是“補液鹽”
孩子腸胃不適時,加上孩子出現(xiàn)腹瀉、嘔吐或發(fā)熱,是最容易出現(xiàn)脫水的時候。這個時候,最好的藥物是口服補液鹽。我在《高熱時請注意補液》一文中已經介紹了有關脫水和低滲口服補液鹽的問題,大家可以看看了解。當孩子不想吃飯時,可以給孩子少量頻服口服補液鹽,這個方法相當?shù)暮?,可以代替輸液?/p>
頻繁嘔吐,水溫不宜過高
不少因為飲食不當導致頻繁嘔吐的孩子會出現(xiàn)連喝水也吐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口渴,家長試試讓孩子少量頻服冰鹽水或冷鹽水。很多時候,孩子就可能能夠耐受了。冰鹽水洗胃是我們
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機理是冰鹽水能使胃粘膜小血管收縮,血流減少,同時能減少胃酸、胃蛋白酶等對胃粘膜損害。所以,孩子頻繁嘔吐時,腸胃頻繁痙攣,此時如果讓孩子喝熱水,腸胃血管遇熱,血流加快,會加重蠕動。加重病情。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能夠耐受該方法,你不妨試一試。如果擔心水太涼,孩子不耐受,冬季這個季節(jié),可以用放置室溫的水喝喝,或許也能起到好的效果,我在門診給一些孩子用過,有效,家長們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情況,靈活使用。
最容易用錯的藥物是“蒙脫石”
思密達或必奇(蒙脫石散),是家長們最容易用的藥,可是,相當一些家長不會用該藥,在門診,經常有不少家長都給我反應沒有用,其實,不是沒有用,而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不會用該藥。經過我的指導,該藥才有了效果。蒙脫石的原理是像粉刷工一樣,是在胃黏膜上刷上了一層蒙脫石“漆”,從而使胃黏膜不受胃酸、胃蛋白酶、食物等侵蝕,保護胃粘膜。所以,這個“油漆”必須要有濃度,和時間,否則刷不到胃這個“墻”上。配置蒙脫石很有技術含量,有濃度要求,是50毫升水沖一包,不能直接倒入口中吞服;二是要求空腹喝,因為這個時候,才能刷到墻上,所以,該藥一定要空腹喝,才能起到保護胃腸粘膜的作用。
最后的武器是促胃動力藥
多潘立酮(商品名:嗎叮啉)是臨床上常用的止吐藥物,該藥作用是恢復上腹部胃腸道動力,提高食管下括約肌張力,改善胃排空并加強腸蠕動,主要用于治療食管及胃腸道各種運動障礙性疾病。當孩子確實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嘔吐不能進食時,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該藥,促進孩子恢復飲食。該藥須在餐前15 分鐘服用。因為這類藥物有可能引起小嬰兒神經系統(tǒng)副作用,所以1歲以內的小寶寶要在醫(yī)生的監(jiān)護下使用。大孩子有胃腸道出血、腸梗阻或穿孔時,禁用這種藥。
不疼不癢的藥物是助消化藥
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買助消化藥,促進胃腸道消化功能代表藥: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麥飛鳴(乳酶生)等。這類藥物常用于吃了過多肉類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或病后恢復期消化功能減退時。要在飯前或吃飯時服用。但我認為,這類藥屬于不疼不癢的藥物,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吃,急性腹瀉或嘔吐時,更沒有必要用,我們孩子都有強大的自愈能力,當腸胃休息好后,消化功能自然就恢復了,沒有必要給孩子吃這類藥,尤其是長期口服。
最后提醒家長們:
◆孩子出現(xiàn)消化系統(tǒng)疾病時,首先要尋找引起疾病的原因(比如,化驗血常規(guī)和糞常規(guī)都是很必要的檢查)。針對病因用藥后,再結合孩子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輔助性質的藥物。
◆上面介紹的只是我個人經驗而已,建議孩子生病,尤其是嘔吐和發(fā)熱,嚴重腹瀉,要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
1.8萬次閱讀 2018-12-14
1.82萬次閱讀 2018-12-14
2萬次閱讀 2019-01-28
1.61萬次閱讀 2018-06-05
1萬次閱讀 2018-12-19
1.99萬次閱讀 2018-12-25
1.59萬次閱讀 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