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常見的治療五大誤區(qū)
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純捍蠖鄶凳?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fā)。腹瀉的高峰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誤區(qū)1:濫用抗生素
夏季腹瀉多為細菌感染性腹瀉,用慣了抗生素、殺菌藥,以為秋季腹瀉也不例外。于是多種抗生素一起上,結果反倒傷了免疫系統(tǒng),使得病毒有機可乘。輪狀病毒跟其它病毒一樣,是不怕抗生素的??股叵麥缌四c道正常細菌,容易繼發(fā)菌群失調癥、二重感染、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等。另外,應用抗生素對于飲食不當、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小兒腹瀉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誤區(qū)2:不重視補液
由于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家長只顧忙亂喂藥,忘了給孩子補充液體,不知補液是最重要的治療,沒有足夠的耐心。其實早期可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去醫(yī)院看兒科醫(y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誤區(qū)3:把病毒誤認為菌痢
寶寶突然發(fā)熱、咳嗽、嘔吐之后發(fā)生頻繁的腹瀉,很容易被想象為細菌性腹瀉或中毒性痢疾。其實,嬰幼兒秋季腹瀉主要是一種“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病毒形似車輪而得其名。這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腹瀉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小兒,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
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感染高峰期為秋冬季,所以叫“秋季腹瀉”。嬰幼兒感染后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癥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fā)燒、嘔吐,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治療不當可導致患兒脫水及嚴重的并發(fā)癥如發(fā)育不良、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誤區(qū)4:不知道有傳染性
許多人不知嬰幼兒秋季腹瀉有傳染性和流行性,所以也就不知怎樣預防。其實輪狀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易污染環(huán)境,有時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管人員雙手不潔,污染奶瓶、玩具、奶制品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見。人們一定要注意衛(wèi)生,喂孩子前認真洗手;孩子的用具、玩具、餐具經常清洗消毒;病孩應家庭隔離,糞便妥善處理,便器、尿布徹底消毒。
誤區(qū)5:不采取預防措施
預防小兒秋季腹瀉的疫苗在我國近兩年開始應用,屬于自費疫苗,所以多數家長還不太了解。目前對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抗菌素無效,接種輪狀病毒活疫苗是預防的唯一有效手段。該疫苗使用方便、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但由于人體感染輪狀病毒后獲得免疫維持時間較短,輪狀病毒又有A、B、C、D4個亞型,相互沒有交叉免疫,疫苗也不可能覆蓋所有的亞型,所以疫苗需要每一年到一年半接種一次,保護率可達75%至80%。
- 上一篇:如何防治嬰兒營養(yǎng)性貧血呢?
- 下一篇:小兒貧血不妨換換飲食方式